通过对《佛教三字经》佛法东传部分的学习,圆藏大和尚为学员们略讲了汉传佛教十宗。在这十个宗派中,中国人最熟悉的宗派应该就是“禅”宗了,即使不是佛教徒,看到“禅”这个字,马上就会联想到佛教。
禅宗“以心印心”的传法是从世尊拈花一笑开始的。释迦摩尼佛和大众弟子在灵鹫峰上,释迦摩尼佛不像平时说法一样,这一次他手中拈起一支花,大众中都不解他的意思,唯独迦叶尊者心领神会、破颜一笑,释迦摩尼佛看到了,在大众中说:“我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嘱咐摩诃迦叶,勿令断绝”,这是禅宗的来源,从西土迦叶尊者到达摩祖师,一共在西土传了二十八代,传到菩提达摩之后,达摩东渡传法,禅宗落地中国,在中国发扬光大。
在略讲十宗的时候,圆藏大和尚给大家介绍了达摩祖师“一苇度江”和二祖慧可大师“断臂求法”的故事。本期圆藏大和尚详细讲述了“禅宗”的源流和宗派。
中国禅宗自菩提达摩来中土传法之后,禅宗自初祖菩提达磨,经二祖慧可、三祖僧璨、四祖道信、五祖弘忍之后,分为六祖慧能的南宗禅及神秀的北宗禅。此中,北宗禅主张渐悟,不久即衰落;南宗禅主张顿悟,在中唐以后渐兴,成为禅宗主流,南宗的禅法到六祖慧能之后,分别衍生出了“五家七宗”,即临济宗、曹洞宗、沩仰宗、云门宗、法眼宗等五家,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,合称为七宗。出现了禅宗各派并弘的繁盛局面,禅宗的发展进入了兴盛期。
三祖僧璨:非去来今 三祖僧璨的身世虽已成迷,但他的著的《信心铭》却对禅修者极富指导意义。 北周武毁佛期间,二祖与林法师为伴,护持经像,隐藏民间,并一度南下到司空山隐居。到了天平二年,二祖遇见了僧璨。僧璨是个 “罔知姓位,不测所生”的得了风疾的居士。僧璨前来礼拜慧可,并问:“弟子身缠风恙,请和尚忏罪。” 二祖回答道:“将罪来,与汝忏。” 僧璨沉吟了很久,回答道:“觅罪不可得。” 二祖道:“与汝忏罪竟,宜依佛法僧住 僧璨又问:“今见和尚,已知是僧。未审何名佛法?” 二祖道:“是心是佛,是心是法,法佛无二,僧宝亦然。” 僧璨听了祖师的开示,言下心意豁然,欣喜道:“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中间,如其心然,佛法无二也” 二祖听了僧璨灿的回答,非常器重他,并当即为他剃发,收他为弟子,说道:“是吾宝也。宜名僧灿。”
四祖道信:丛林修行 四祖道信俗姓司马,祖籍河内(今河南泌阳),生于广济县。得三祖僧璨衣钵后,初在吉州游化,后入广济、黄梅交界的“双峰山”(现叫一尖二尖)。开山建寺,大兴法门。一改达摩大师以来传统的游化方式,开始丛林修行,为禅宗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唐太宗曾诏请大师进京供养,大师辞谢未去。唐永徽二年(651年)圆寂,葬于西山之阳,塔曰“毗卢”,唐代宗李豫赐号“大医禅师”。
五祖弘忍:佛性空故 弘忍七岁时,被尊为禅宗四祖的道信所遇见,道信问:“子何姓?”童答曰:“姓即有不是常姓。”道信曰:“是何姓?”答曰:“是佛性”。道信曰:“汝无姓耶?”答曰:“性空故。”道信叹曰:“此非凡童也……苟预法流,二十年后,必大作佛事”,遂赐名弘忍。
六祖慧能:本无一物 六祖惠能,唐代僧人,俗姓卢,三岁丧父,稍长即以砍柴为生养活老母。一日卖柴时听人诵《金刚经》而有所悟,遂北赴黄梅参拜五祖。大师与他交谈,知其根性大利,于是安排在磨房舂米兼做杂役以掩人耳目。后大师为选法嗣,令众弟子作偈。上座师神秀先作一偈: 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 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
惠能听后,请人代笔作偈云: 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 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
此偈深得五祖赞许,密授禅法衣钵。为免遭他人加害,惠能躲入山林混迹猎人群中一十六载。后至韶州曹溪宝林寺,弘扬顿悟之法。唐神龙元年,唐中宗李显诏请他入京,谢绝未赴。713年在新州国恩寺圆寂,谥号“大鉴禅师”。门下弟子将其顿悟之理辑为《六祖法宝坛经》。
一花开五叶——五宗七派 初祖达摩祖师传法给二祖慧可时,曾有一偈语: 吾本来兹土,传法救迷情。 一花开五叶,结果自然成。
六祖慧能之后,禅宗南宗分为菏泽神会、南岳怀让、青原行思三大系统最终演化成“五家七宗”。三大大系统中,真正获得后世推进的宗派是南岳、青原二宗,也正是这两宗生化出了所谓的“五家七宗”。南岳一系自怀让出,由怀让传给弟子马祖道一,马祖道一传百丈怀海。至百丈怀海门下又分为两支,一支是沩山灵祐创沩仰宗,另一支是再传弟子临济义玄创临济宗。临济宗到了宋代又分成了黄龙、杨岐两派。而青原宗由青原行思传出,尔后经过几代人的传承,形成了三宗,即云门、曹洞、法眼三宗。云门宗由云门文偃创立,曹洞宗由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形成,法眼宗以清凉文益为代表。
至此,发展至唐末五代,最后便形成了沩仰、临济、云门、曹洞、法眼五家,加上宋代临济宗下分的黄龙、杨岐两派,又称七宗,合称五家七派。 |